“小狗”变“修勾”,“姐妹”成“集美”……如果不上网搜索,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词是啥意思。
最近有家长向记者表示,类似的网络热梗正在孩子间流传,老师、家长听不懂,跟孩子交流起来一头雾水,更担心部分“黑话烂梗”带坏成长中的幼苗。
“你个老6”、“栓Q”、“鸡你太美”、“2333”……如今,这种类型的网络“烂梗”,在校园里非常流行。
别看孩子整天把网络黑话烂梗挂嘴边,很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词汇是啥意思。
现在,电子产品普及率高,孩子高频率、长时间触网,看短视频、玩游戏时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流行梗,其他孩子也会竞相模仿,久而久之形成“校园潮流”。
所以,对于这些“网络黑话”,孩子们自己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几位中学生。
张东阳认为,网络用语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新兴表达方式,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好度。何慕瑶也表示,网络用语可以让网友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亲近,但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来说,囿于认知能力,他们可能会曲解一些词,从而造成不当使用的现象。
许瑜晋对此表示赞同,并表示:“比如‘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这些比较有意思的,我们平时都会用,我认为网络用语它是有好有坏的。”“我觉得有一些烂梗挺无聊的,不知道怎么就火起来,玩梗还是要适度,有时候梗多了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杜懿儿如是说。
事实上,老师和家长们的这种担心并非多余。
据媒体报道称,有的孩子将黑话烂梗用在课堂回答、作业和试卷中,老师看了哭笑不得;不少青少年患上“文字失语症”,明明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一张口蹦出的就是网络热梗,还自嘲是“精装头脑毛坯嘴”。
部分恶俗烂梗,拉低孩子的文化审美不说,还包含不良价值观,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如今,我国未成年的网民规模将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如果大家都是“有话不能好好说”,长此以往,网络“语言垃圾”影响的可能是下一代人。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健表示,打扫好网络空间,清理黑话烂梗,让“孩子有话好好说”,是社会之责。
“这一时代的青年人,我们称之为‘Z世代’,他们是在新兴技术和社会发展高速运作的这样的一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生活里,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是共存的。我认为,从国家层面上要制定一系列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网言、网语的规范,要起到导向作用。”李健说。
同时,李健还指出,“对于一些低俗、不良、晦涩难懂的网言网语,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承担积极引导的责任,在细微中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言网语。”
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郭彤告诉记者,学校平时会通过丰富多样的外事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郭彤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实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座,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都会借助教材上的范文来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和滋养。”
当然,专家也表示,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使用并不是要禁用网络用语。
李健认为,语言具有时代性,在新版《新华字典》中也可以找到“点赞”“卖萌”等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流行语。网言网语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胡言乱语、粗言鄙语,不规范的互联网黑话烂梗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传承是莫大的伤害。“只有剔出胡言乱语、粗鄙庸俗的黑话烂梗,善用诙谐幽默的网言网语,青少年的语言世界才会单纯而有趣、清爽而活泼。”
责编:刘洋 编辑:龚若丹
来源:育见新闻